兒童書桌椅成長書桌兒童書桌成長書桌椅樂澄兒童兒童書桌兒童書桌椅
作者:林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一個中國」是否是未來與中共交往的唯一門票?
在人們的印象中,「一個中國」應該是台灣政治人物或政黨欲以中共交往的唯一門票;而且中共憑藉強國身分,是不會對此做出絲毫讓步的。
但在實踐上,其實中共顯出了一種「微妙的彈性與靈活」,而這與其是馬克思主義者強調「實事求是」的精神有關。
第一次的靈活性,是出現在2005(連戰破冰之旅)至2015年底;這是建立在雙方原本對「九二共識」的理解有分歧、但不如將錯就錯地加以靈活運用上,而且對中共而言事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若非國民黨成為在野黨,中共很可能一路達成其戰略目標。
而既然是基於對「九二共識」的靈活運用,本文就必須回顧「1992年是否有共識」、「是什麼樣的共識」此一問題,才知中共如何靈活運用之。
1992年兩會在香港會晤的目的是要商談「兩岸文書查證」及「兩岸間接掛號信函查詢與補償」兩件事務性的問題。
雖然,談判的標的不是政治性的,但是當時的北京當局仍堅持要國民黨對「一中原則」做出表態;其目的很明顯,避免在雙方談判中製造出「兩國談判」的印象。
但國民黨也深知,若只單單承認「一中原則」,由於在國際上中共有極大的能見度與發言權,將會在國際上導至被誤以為自己承認是PRC的一部分之結果。因此力主「一中、各表」,要求明言自己所主張的「一中」並非PRC。
1992年雙方對於如何表達「一個中國」,都各自準備了五個方案;但結果是雙方對彼此的方案全部都不能接受。
由於雙方僵持不下,於十一月三日這一天,海基會向中共做正式的建議,致函給中國海協會總部(因為海協會代表團已於十一月一日離開香港),建議對「一中原則」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
此外,海基會亦發佈新聞稿預告我方將以國統綱領及國統會對「一個中國的涵義」的決議來詮釋「一中」原則。
中共海協會總部顯然並沒有注意或得知到我方有對外發佈新聞稿,而是只看到了海基會給他的建議,結果對海基會的信函給了一個正面的回應,即贊同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
海協會副秘書長孫亞夫以電話告知海基會秘書長陳榮傑:
「貴會建議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達的一個中國的原則。我們經研究後,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
十一月三日孫亞夫這個正面的回應,是整個九二會談是否有(一中各表的)共識的爭議與迷亂的來源、問題的癥結。我方遽以孫亞夫的回應,一口咬定中共允許「一中各表」,故「一中各表」即「九二共識」。
反之,中共在日後卻悍然否定曾經同意過「一中各表」,而且指責我方曲解;總之,對中共而言,從來都「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各自表述』」。
換句話說,日後雙方都指責對方「當初你明明同意這樣,為什麼後來又說當初我們協議的內容不是這樣」?而雙方也認為「我當初所答應的,根本並不是你現在所說的這種內容」!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理解的落差?是中共不認帳、出爾反爾?還是雙方一開始就誤解了對方的語言?
很顯然,雙方整個爭執是基於對語言的誤解,用俗話說,是一個「大烏龍」,而誤解的根源就在「各自」及「表述」這四個字上:
國民黨所指的對「一個中國」的「原則」去「各自」做「表述」,指的是對「一個中國」「雙方隨己意做進一步『內涵』上的詮釋意見發表」;
而我方管不著中共要如何詮釋「一中」,但至少欲爭取我方也有詮釋權,並企圖根據國統綱領及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的解釋,宣稱「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而非PRC。
反之,中共(孫亞夫)所理解並同意的「對一個中國的原則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此「表述」並非指對「中國由哪一個政府代表」、「國號是什麼」、「北京與台北的政府之地位、關係是什麼」,甚至包括「什麼時候統一」、「如何統一」、「統一在何種制度下」、「誰統一誰」…等等細節的「後續問題」作出詮釋性的意見表述的意思;
而只是對「一個中國」的原則,公開做一個做「宣示」(declaration)或「宣誓」(make an oath)的意思,即「念出來」、「讀出來」的意思而已;而所謂「各自」,也不是指對「內容」各自去詮釋,而是指「分別由不同的主體、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的意思。
即中共所理解的「各自」的意思是:既然大家都忠於「一中原則」,則分別由海基會及海協會(或雙方的其他相關機構),一在台北,一在北京,於同一或稍微不同時間、各自找某個機構或飯店的場地,開記者會,公開宣誓(唸一遍):(例如)「我忠於一個中國的原則」!
對「各自」及「表述」兩個詞,雙方竟然可以產生這樣風馬牛不相及的理解,真是讓人對語言的伸縮性驚歎不已!
總而言之,中共所理解的「各自」,可以被代換為「雙方沒有在同一份文件上共同簽字」或「沒有在同一地方召開聯合記者會一起宣佈」;而「表述」只等於單純的「陳述」(state)、「唸出」、「讀出」、「宣佈」,即單純地「唸出」:「我忠於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句話。
反之,國民黨把「表述」理解為「詮釋」、即對一中的「內涵」(「後續問題」)再做補充解釋;而「各自」正是要強調對「中國由哪一個政府代表」、「國號是什麼」、「北京與台北的政府之地位、關係是什麼」,甚至包括「什麼時候統一」、「如何統一」、「統一在何種制度下」、「誰統一誰」…等等細節問題、即這些「後續問題」,可以基於自己的立場做詮釋。
以上,已經澄清了一切事實。可知,1992會談的結果,一言以蔽之,是「雙方其實都沒接受對方的議案,但是雙方卻都誤以為對方同意了自己的議案」。
換句話說,我方以為中共允許「一中各表」;而中共以為台北當局同意單單承諾服膺「一中原則」、且放棄同時對「後續問題」發表意見。基於這樣的雙方誤解,1993年的新加坡辜汪會談得以順利舉行。
1992年的交手,雙方顯然是在一種互相逃避閃躲的方式下草草收場,也就是說,到頭來雙方沒有清楚的問明對方「我的方案就是如此,你到底贊成或不贊成,回答我!Yes or No!」並得到對方肯定的回答。
代之的是雙方都私下自行認為:「我不同意對方的方案,但對方已經贊同了我的方案」!
但是本文要提出的最重要評斷正是:雖然1992年國共並沒有達成「一中各表」的新增共識,但是這不表示國共雙方沒有任何共識;這一關鍵點,迄今也無人指出!在此可得小結:雖然1992共識不是「一中各表」,但國共卻一直都有共識,這共識是個自1949年以來一直存在的「原始共識」,即認同自己中國人且追求統一、拒絕在法理上獨立。。
從2005年春的第一次「連胡會」開始,國共雙方已經互相做出讓步、即對「九二共識」的運用做出「創意機巧式的改變」,即「不討論內容的九二共識」(對「九二共識」的「轉變運用」)。
這種「彈性」轉變值得注目,它透露出什麼重要訊息?又為什麼雙方願意互相讓步?雙方發展出一種「在九二共識之下,推動、發展…」的模式。
關鍵點是雙方故意不去問對方:「那請問閣下,那您所理解的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因為,一問就要翻臉了;即九二年彼此的想法並不相同。
雙方顯然已經做出了讓步,不想再互相為難了。都懂得「大家講一些愉快的,不要講一些會讓對方不愉快或為難的」。
連戰主席不想再明白向中共當面提出「各表」的要求,因為這會激怒中共;中共也不再當面要求國民黨「只承認『一中』、放棄『各表後續問題』」,否則國民黨在台灣會很為難。這樣,雙方都不為難對方、給對方面子。則「九二共識」這一詞成為一個「打迷糊仗」的最佳工具。
在此,最值得探討的是,「是什麼因素造成中共願意退一步」?首先是因為國民黨並未再當面向中共提出「各表」的要求。
再者,拉攏、並深化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造成一中市場、掐住台灣的經濟命脈,台灣就插翅難飛,統一自可水到渠成;比為了「咬文嚼字」之爭而阻礙交流、甚至弄得惡臉相向、文攻武嚇…,對達成統一而言更為有效。
然而,中共對國民黨讓步有道理嗎(這麼做是明智的)?筆者認為,第一,中共對國民黨讓步是合理的,因為國民黨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及「追求統一」上,毋庸置疑,己經跨過「及格」的門檻了!「可以過關了」!
國民黨只是對上述所謂「後續問題」頑強堅持己見,因此中共實無須對枝節斤斤計較;何況,就語言分析的角度而言,「一中各表」其實蘊含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第二,就由2005至2015的交往效果而言,中共已步步近逼其目的;因此,做這一彈性讓步,一本萬利,當然是有道理的(明智的〔clever〕)。
然而令人矚目的是,中共最近卻明白規定,禁止任何將九二共識導向有「各表」之空間,只能明確主張九二共識就只是一個中國。
這樣的舉動令人驚訝!難道中共不再珍惜與國民黨的對話、不想再運用國民黨了嗎?
事實上,中共這樣做,是基於對國民黨目前衰弱的實力的一種憤怒與不寄望、以及對國民黨新任本土派黨主席的不信任。
換句話說,如果國民黨能夠再度奪回江山、且氣勢強勁,中共仍有可能像以前一樣對九二共識採取模糊、靈活的運用 。
而固然,像民進黨這樣死硬的台灣獨立、徹底反中國文化者,是不可能與中共有任何交往的。
但是基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信徒精神,中共卻有可能展現頗大彈性去對待台灣實力派的政治人物,只要他有實力奪取政權 、且對中國共產黨的立場能夠有所妥協、願意調適配合,則即使他沒有明白接受「一個中國」,中共仍有可能與之交往,企圖在其日後於台灣掌權時,讓中共藉著交流最終達成目的。
因此, 我們可以見到奉行實事求是原則的中共,在情急之下,其實是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靈活彈性的。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
本文出自: https://tw.news.yahoo.com/%E3%80%8C%E4%B9%9D%E4%BA%8C%E5%85%B1%E8%AD%98%E3%80%8D%E7%9A%84%E5%A5%87%E兒童書桌成長書桌椅兒童書桌椅成長書桌兒童書桌兒童書桌椅書桌椅
留言列表